圖①:龍斌在對比設計圖紙。 湯 葉攝(人民視覺) 圖②:楊山巍調整工裝優化尺寸。 本報記者 沈文敏攝 圖③:張亮指導學員學習全自動焊接。 趙 偉攝(人民視覺)
勞動者素質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發展至關重要。技術工人隊伍是支撐中國制造、中國創造的重要力量,如今,越來越多的青年加入新時代技能人才隊伍。
本版推出3位青年大國工匠的故事。他們勤學苦練、深入鉆研,勇于創新、敢為人先,不斷提高技術技能水平,在平凡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業績。
——編 者
龍斌:
“把敢想敢干和踏實肯干結合起來”
在湖南長沙縣的中國鐵建重工集團的生產車間內,一臺臺有四五層樓高的盾構機正在加緊組裝。不久之后,這些裝備即將發往世界各地,在地鐵、隧道、涵洞等建設工地大顯身手。
看上去只是尺寸不同的盾構機,在中國鐵建重工集團掘進機研發工程師龍斌眼里,卻每一臺都不一樣。大到設計用途、驅動方式,小到滾刀和刮刀的材質、尺寸、布局和數量,都是精心計算和試驗過的。
2009年夏天,從西南交通大學畢業的龍斌來到陌生的長沙。同樣陌生的還有他即將從事的行業——全斷面隧道掘進機,主要有盾構機和硬巖掘進機兩大類。當時,盾構機這樣的重型裝備,主要由德國、美國和日本廠商壟斷。“一臺機器要幾億元的天價,連基本操作都要外國公司派人來。”對于盾構機,龍斌有所了解,但對具體的技術細節可以說是知之甚少。“懂原理卻不懂制造和工藝,肯定走不遠。”聽了師傅梁興生的話,龍斌下定決心從最基礎的開始學習。送物料、擰螺栓、補油漆……在這些基礎而瑣碎的工作中,龍斌熟悉了制造業企業的全流程。
隨著鐵建重工第一臺盾構機問世,團隊徹底捅破了技術上的那層“窗戶紙”,從此以后,盾構機的研發走上快車道。作為年輕的“老盾構機人”,龍斌也快速成長為技術骨干。2012年,國家“863計劃”對國產首臺大直徑敞開式巖石隧道掘進機(TBM)自主研制正式立項。剛畢業3年的龍斌,就成為該項目的主要負責人之一。
國家發展,行業繁榮。龍斌還記得2009年的統計數據,國外某盾構機龍頭企業多年來在全世界累計制造銷售180臺盾構機;然而到2022年,僅僅鐵建重工一家生產的國產掘進機就已經累計在世界范圍內銷售1000多臺。
“中國盾構機應該走什么路線?”隨著國產盾構機行業逐步實現從追趕到超越,這個問題擺在龍斌面前。龍斌主要負責的是總體設計,發展路線問題是關鍵。
2012年,國產首臺巖石隧道掘進機正式立項。項目現場有什么特點,關鍵部件還缺什么,制造難點在哪里……一版版設計圖紙越摞越厚,一本本問題清單越改越薄。2014年12月,國產首臺巖石隧道掘進機在鐵建重工長沙生產基地成功下線。“這標志著我們啃下了硬巖掘進機這塊硬骨頭。”龍斌說。
如果說這是追趕,那么領跑也隨之而來。繼國產首臺巖石隧道掘進機之后,龍斌又創下一項第一。只不過這次第一,前綴從“我國”,變成了“世界”。
幾年前,西部地區的一個引水隧洞項目,讓龍斌和團隊遇到了一個世界公認的難題:隧洞內既有硬巖,又有蝕變破碎圍巖。“硬巖掘進速度快,機器需要的扭矩小;蝕變破碎圍巖的部分掘進速度慢,但需要的扭矩大。”龍斌說,如果按照常規動力布置,從硬巖過渡到軟土時,機器很容易被“卡死”,輕則耽誤工期,重則項目要直接改線。
“能否采用混合動力,設計液壓馬達和電機雙驅動系統?”當腦袋里出現這個概念時,龍斌自己也猶豫了,因為“混動掘進機”此前國內外都還沒有先例。龍斌帶著大家蹲守在車間一遍遍測試,經過100多個日夜的調試,他們獲得了上百組試驗數據,最終找出了液壓和電機完美匹配的最優輸出曲線,解決了世界公認的隧道裝備難題。
“把敢想敢干和踏實肯干結合起來,每天都能有所精進。”龍斌說,近年來,研發團隊設計了首次出口歐洲的土壓平衡盾構機“加麗娜號”和最大直徑盾構機“勝利號”。這些施工利器成功穿越凍土層,在零下30攝氏度極寒環境中實現日進尺35米。同時,龍斌在掘進機智能化和應用拓展方面,繼續尋找著新賽道,不斷刷新著中國高端隧道裝備的新高度。
張亮:
“突破不只是靠提升技能純熟度,還要技術創新”
“起弧的時候,要注意控制焊絲伸出的長短,以免燒損導電嘴。”張亮一邊調試參數、校正焊絲位置,一邊向身旁的焊接工人講解注意事項。細小的焊絲探入焊道,張亮按動了手柄上的按鈕。
弧光點燃,焊花綻放!此時,張亮已舉起焊帽,透過上面的黑玻璃觀察焊接情況,不一會兒,全自動焊接順利完成。
今年35歲的張亮,是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遼河油田分公司施工作業管理中心的一名電焊工,也是第二十六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對他而言,一朵朵焊花,是世界上最美的花朵。
2009年,22歲的張亮從遼河石油職業技術學院焊接自動化專業畢業后,成為遼河油田原總機械廠鍋爐制造廠的一名電焊工——這是行業公認“最不露臉”的工作,但他潛心苦練技能,成為車間第三個能焊接梅花樁的焊工,焊口合格率保持在99%以上。
3年后,張亮獲得遼河油田焊接比賽第一名,還摘得了中國石油電焊工職業技能